影视海报下载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0|回复: 0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十篇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1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9959
发表于 2023-12-24 08:2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篇1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中学语文教学;促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33-02



前言:我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大国,因此传统文化在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的青少年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了解越来越少,甚至很多人开始崇洋,这样长期以往下去,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中学语文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从宏观角度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语文课堂教育的作用,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学语文课堂上,才是现阶段我国语文教育发展的目标。



一、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学校的教育是关系到学生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要在顺应社会潮流发展的同时引导学生继承和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1、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初高中的教育也是学生教育生涯中打基础的几年,因此初高中学生的课堂教育不容忽视。中学的语文学科也是培养学生思想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国语文课堂也要改变目前的现状,不断发展,以此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



2、我国现阶段中学语文课堂氛围过于压抑,没有把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迫于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在语文课堂上大部分老师都处于一种灌输知识的状态,把重点和要考的内容不断的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长期下去,学生无法理解课堂重点,也无法对上课感兴趣。



3、语文教学中会涉及道德内容十分广泛,从古到今,但是目前的中学教育老师并没有把这一点凸显出来,只是把“教”当做重点,而没有恰当的解释,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做法也是十分不可取的。



4、现今社会,部分青少年存在崇洋的思想,崇拜国外,过洋节,这些状况都是十分不利于我国发展的。因此老师要把握好这种情况,不是拒绝外来文化,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外来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课堂上渗透给学生,这种做法十分有利于吸引学生集中精神学习,并且扎实的掌握所学知识。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结合的意义



1、所谓的传统文化就是人类社会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演化和创造的精神财富,具有很强的传承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我国的传统文化一定要世展,才能使我国的传统得以继承,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更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代表着人们智慧的结晶。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多方面多角度体现出来,但是最主要的一点体现在文学中。因此我国发展到今天,提倡把中学语文教育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2、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人的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有很重要的意义,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发展和推动新时期人们思想境界的提高。中学阶段是学生们思想意识刚刚开始培养和发展的阶段,因此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相结合,可以说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相结合,首先要在教师的角度入手,现阶段部分校园中的教师只注重自己学科的学习,并没有多角度,全方位发展,因此导致无法在自己学科中渗透其他的知识,这也是现在学生对于课堂兴趣不高,学习成绩不好的主要原因。特别是中学的语文课堂,语文课能涉及到的知识很多,历史、政治、地理、甚至有时候还涉及到数学知识,所以语文老师更要全方面发展,在课堂上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掌握的更加全面,对于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学生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4、优秀传统文化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国是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因此历史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非常宝贵的。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积极进取的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老师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文知识,更加推动了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



5、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民族自豪感和强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结合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并且树立爱国主义精神。把传统文化结合在语文课文中,更容易是学生受到激发和感染,为学生理解课文举出鲜明的例子。这就是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课堂相结合的好处。



6、当今社会很大一部分青年人存在崇洋的心态,都在学习外国文化,过洋节,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我国的发展,因此对于中学生而言,老师要起到主导作用,带领学生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取外国优秀的文化,把他们相结合这样的做法更加有利于我国的发展。



7、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育相结合,首先要在课堂上重视情感的渲染,把语文课文和传统文化紧密连接在一起,然后再渗透到生活的一点一滴,指引学生去发掘、观察生活中存在的传统文化,使其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并且择优继承和发展,以便后代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世代相传。



中学的语文教育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一门学科,不仅能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情操和培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学习,邓小平曾经说过:“我国的教育事业要从娃娃抓起。”因此,想要历史得到发展,中国不断进步,就要把中学的语文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小培养学生对于我国历史的兴趣,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传播历史文化精髓,使传统文化深入每个学生的心。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更提高了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素质。



参考文献:



[1] 潘 蓓.探寻中职语文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之路[D].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何雅琴.探究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选篇历史及阅读教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4.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渗透;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72-01



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和指导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稳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和文化保障,语文教学是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且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和充实,从而更好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的文化精粹,传统优秀文化中涵盖了多种知识,包括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在渊源留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都可以体现我国文化发展即为繁荣,为后人的学习和鉴赏提供了素材。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要求应以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培养目标,这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作用相吻合。所以当前很多小学均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一部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了解古人流传下来的礼仪。



虽然很多院校开展了传统优秀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相整合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常以阅读古诗、鉴赏古诗文的方式来讲解传统文化,而鉴赏和阅读的只是古诗的一部分或几段话,存在传统文化教育过于片面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再加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思维相对固定,也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运用到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2.1 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问题,教师一定要做出调整和改变,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在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本教材,对教材中古诗词和文章详细的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并达到陶冶情操和提升个人品位的效果。例如:李绅的《锄禾》一诗中"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久别故乡的深切怀念;王安石的《泊般瓜洲》一诗中写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恋恋不舍以及客居异乡的无奈与痛楚;苏轼的《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谊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等等。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传统优秀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避免优秀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过少或过多,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为增强学生情操和思想品质而服务。



2.2 合理的选取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教育案例,结合案例来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蕴含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通常应用的都是古诗词,对小学来说比较难理解,教师应对古诗词的内容、意象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可以让小学生获取语文课本外的知识,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非常有利。



2.3 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的设置和运用也同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的效率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运用的教学模式不合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非常枯燥、乏味。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结合传统优秀文化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下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并加深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4 借助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涵丰富,在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把握一项基本的原则,即以学生为本,要考虑小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向学生解析传统文化的礼仪、思想,迎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民族特点鲜明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教师应以此为入手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更多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以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等传统的节日为例,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来源、发展和庆祝方式,并让学生讨论自己在这些节日中学到的知识,利用作文的方式总结对这些节日的学习结果。这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均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增强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信心,感受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乐趣。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推进小学生文化教育的必然需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合理的穿插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改善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的选取教学方式,有效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1] 杜娅.浅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学习.2009,12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篇3
                                               

关键词:职业中专;思政课程;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党的十报告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在职业中专思政教育的视野中,从传承与弘扬两个层面贯彻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贯彻十精神、全面达到教育效果的题中之意。如何在职业中专中有效结合职业学生的特点,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思想政治课堂中,建构一种既符合时代精神和教育规律,又与职业教育密切配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有效提升职业中专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笔者结合数十年思政教育的经验,并对湖南省内数所职业中专进行深入调研,探讨职业中专德育课程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发扬方面的特点和不足,并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建议的基础。



一、职校思政教育中传统文化贯彻现状及问题



与普通本科、专科院校相比,职业中专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特殊性。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层面上,也必须准确把握职业中专的特点,才能因材施教,达到教育效果。



(一)职业教育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关注度亟待提升。从课程设置的情况看,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两个文件,设置了相应的德育课程,不过没有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门课程。从笔者调研的情况看,职校的思政教育体系中普遍没有开设传统文化方面的德育课程或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传统文化教育的专题活动也很少。只有少数师范类中专学校开设有“国学修养”课程,也是作为文科的专业课设置,没有纳入思政教育的体系中。



就德育课程的本身来说,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也相对不多。在职校开设的德育课程中,《职业道德与法律》和《哲学与人生》等课程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涉及,不过没有设置专门的章节。在一般职业院校的课堂教育实践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也关注不足,这就造成了传统文化在职校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比重不足。



(二)德育课程模式老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不够。长期以来,“讲授――背诵”的教学模式一直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主导教学方法。这种课堂教育“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2]。在这种模式和方法为主的课堂上,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都陈旧落后,教师缺乏创新精神,学生的贴近社会现实生活的主动思考更受到抑制。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的联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也很难发挥出来,很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学生思想行为变化的实际状况,也很难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效果。



(三)职校学生群体的传统文化修养水准有待提高。中职学校学生的纪律与文化基础不够,传统文化修养水准更是普遍不高。在笔者所调研的学校中,由于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困难等原因,相当多的中专学校放宽了招生要求,大多数学校甚至不设分数线、不设门槛开门招生。这一先天不足的情况导致相当部分生源基础素质不够,纪律观念不强,甚至有相当数量的“问题学生”。如果没有能够触动其心灵的德育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其产生不良倾向或不当行为,教育的实际效果较差,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并使之内化为个人修养更是重中之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法制体系还不够完善,社会上滋生了某些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不良观念,在高职中专学生和家长群体中也有一定的市场。价值观念的畸异本身表明当前高职中专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力度和效度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传统文化的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二、职校思政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的强大内生力量,也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针对职校学生社会意识相对不足、自我定位相对不清、心理素质相对不强的特点,在当前职业中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结合教材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实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一)培养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永恒的主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规定“涵养爱国情感,增强权利意识、义务观念”[3]。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古代的民族英雄如屈原、范仲俺、岳飞等,近代的林则徐、谭嗣同,现代的雷锋、孔繁森,都是这一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在思政课堂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使中专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和感染,激发努力提升职业水平的爱国热情。



(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中职学生大多学习基础偏差,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便充满失败心理。长期不能很好的排解心中的郁闷,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甚至走向极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可以成为激励他们奋发有为的精神食粮。《易经》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格言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的绝佳写照。具体到每一个中职学生,加强自强不息精神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勇于面对挫折,树立起坚强的意志,在职业的道路上创造新的人生。



(三) “知行合一”的行为准则。《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规定“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信、行相统一”。相对于学习成绩较好的普高学生,学习成绩较差的中职学生,则更多地通过诸如上网吧、下饭馆、逛公园、溜大街等多种方式较多地接触社会。在不知不觉中,他们可能发现自己在学校教育中接受的是一套思想,但在现实社会中却奉行着另外一套准则,从而产生某种厌学、厌世的倾向。“知行合一”强调身体力行的思想,表明要想实现人生的理想,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这些对职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三、职校思政教育贯彻传统文化的途径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呼唤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这是思政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和改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之道,是中等职业学校紧扣时代脉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手段。



(一)改革思政课程体系,重视历史教育。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来看,除师范学校与导游等专业将历史课作为专业课开设以外,其他专业的思政课程均不包括历史课。在笔者看来,没有历史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完整的。当代思想家任继愈先生认为“史学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是国家兴亡之学,民族盛衰之学” [4]。就中职教育自身的特点来说,通过系统的历史教育,能激发他们恪守传统文化的准则,培育良好的文化修养,并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内化为学习和行动的实践活动中,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好良好的基础。2014年4月1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5]。中职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没有接受系统的高中历史教育,历史知识的欠缺更为严重,因此非常有必要在中职教育的思政理论课体系中开设系统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二)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强化传统文化教育。中职学生中存在的某种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厌烦乃至抗拒情绪,不仅是由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问题,还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够“接地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各方面都有体现,因此,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结合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内容,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维、探究能力,开创一种接地气的教学新模式。



(三)创新教育途径,在课堂之外接受传统文化熏陶。课堂之外的教学也属于教学活动的必要组成部分,就职业学校来说,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培养的重要目标,在思政教育中也可以结合文艺表演、工艺制作、技术展示、模型展览等实践教学方式,展示和体现职业学校的特色和风采,融入传统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精神,形成课内课外教育的新模式。



21世纪是互联网的时代,网民中最大的群体是学生。这方面,职业学校可以利用网上的各类的历史文化资料和网络技术手段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并可创立网络的师生互动平台,更全面、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中职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不再是作为其他知识的有益补充。以传统文化教育为载体的思政教育,能够弥补职业学校专业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层面培养的不足,对完善学生的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答记者问[J].辽宁教育,2014(2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Z].教育部门户网站: http:///.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篇4
                                               

关键词:研究视野;教学模式;自主教育;自我提高



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土壤中的地方优秀文化,既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征和精神,又丰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在不断无声地对人们起着文明熏陶的同时也在助推着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对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开展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运用的理论价值



第一,有助于拓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更好地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理论。作为课程资源的地方文化资源运用,涉及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地方优秀文化的认同、选择、转化与运用等问题,因而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而言,需要从课程理论的角度,从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领域进行如资源选择、教育环境、文化传承与弘扬等理论与实证方面的拓展研究,以体现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前瞻性和前沿性,进而创新课程教学理论。



第二,有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研究,更好地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离不开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而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的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以及名人、名景、名产等,都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资源。为此,教师不仅需要正确处理好学科、课程、教材、教学等方面的关系,还要探索如探究式、专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更要学会运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慕课(优课)、微博、微信等反映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内容,从而不断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法体系。



第三,有助于促进师生在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实践教学中实现自主教育和自我提高,更好地提升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涵。从笔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调查看,当前主流虽好,但存在如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法制观念淡薄、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结合运用各地富有个性特征且对大学生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吸引力的优秀文化资源,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理论内容相对枯燥乏味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激发师生爱家乡、爱祖国和爱民族的深厚情感,从而更好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路径,丰富思想政治课理论教育的内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现实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七条明确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明确提出:“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要“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完善课程设置,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党的十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党和国家既有系列明确指示,更有具体推进要求。



事实上,长期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对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运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如何在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努力发挥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的“大学生化”,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信度和效度,这是摆在广大思政工作者面前紧迫而现实的重要课题。而且,作为地方优秀文化资源的内涵界定、开发依据、选择原则、运用途径以及课堂教学原则、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的研究和应用,不仅能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中运用地方优秀文化资源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证的支持,而且能有效促进思想政治理论内容的“大学生化”。因此,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利用,需要做到:一是体现示范性。即在资源选择与把握方面,不仅是选择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作为素材典型,更要考虑教学运用中的可持续效果,克服地方文化资源利用上的单一性、随意性和盲目性等现象。二是体现针对性。大学生对家乡有着深刻记忆,对高校属地(第二故乡)也有着特殊情感。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进课堂,不仅能弥补理论内容相对枯燥、单一的不足,而且可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熏陶,是其他教学内容所无法企及的。三是体现实效性。把富有亲切感的鲜活地方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学习资源,不仅符合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也使思想政治理论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实际,增强了理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从而易使大学生对理论自觉认同、接受和践行,最终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内容为大学生“内化”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篇5
                                               

关键词:孝亲文化;农村高中历史课堂;渗透;探究



将孝文化融入到历史课堂中,教师需要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融合,着力培养学生的孝心,提升学生的孝能,引导学生孝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内容,将孝文化作为立足点,对学生进行孝文化教育。“百善孝为先。”教师只有让如今的青少年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够唤起学生的良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孝文化,提高我国国民的素质。接下来,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如何将孝道文化融入到农村高中历史课堂当中,对学生发挥孝道教育的作用。



一、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孝亲文化在农村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渗透,不仅要求教师要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对于广大农村学生来说,由于学习条件有限,课堂的学习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主要战场。在课堂上,历史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可能使学生受到影响。因此,历史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尤其是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良好的个人品德和个人魅力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这样,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才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教师的影响,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和健全,成为心理健康的优秀人才。



二、利用课堂对学生渗透尊老老爱幼等孝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初高中的历史教材中大多蕴含着传统美德教育。因此,历史教师可以利用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典型事例来倡导孝道教育,让学生学习优秀人物身上的孝道精神。比如,学习《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的时候,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授孔子的儒家思想之外,还可以向学生渗透孔子的孝文化思想。孔子认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无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孔子看来,所谓的孝不仅仅是家庭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也是社会伦理的源泉。他还认为,在侍奉父母的时候,我们也要注重礼仪,在心理和言语上都要敬重父母和长辈。通过这样的方式,历史教师可以自然地将孝文化渗透到历史讲解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学会敬爱父母,养成尊老敬老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还要向学生大力宣传对父母行孝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阅读《孝经》《三字经》《弟子规》等关于传统孝道的经典书籍,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孝道文化的熏陶。历史教师要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孝道的文化,重视传统礼仪,自觉树立起尊爱幼的孝文化观念。



三、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加强多样化的孝道宣传



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把孝道文化渗透其中。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地将孝亲文化设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各种孝文化因素,找准切入点,将孝道思想渗透到教学内容中。[2]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多观看一些孝文化的视频;[3]可以创设以“孝文化”为主题的课堂辩论赛;定期举办有关孝文化的演讲比赛或专题讲座,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收集当今社会有关敬老爱老的典型故事,并结合历史知识同小伙伴进行分享。其次,教师要让学生走出历史课堂,走出校园去进行宣传和实践,多角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孝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四、挖掘历史知识中的孝文化



在高中的历史课本当中,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孝文化。比如,学习汉代察举制时,“孝濂”最为重要,很多优秀人才都是通过这一选举方式选拔出来的。西汉董仲舒也推出了以孝为核心的“三纲五常”。其中,“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在唐代,统治者尤其重视孝道文化,《孝经》是文人才子必读的书籍,唐玄宗还亲自为《孝经》作注。教师在向学生渗透古代传统孝文化的时候,也要指出传统孝文化的不合理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三纲五常”已经不适应如今的社会,某些孝文化思想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遏制了人们的自然欲求,对人有着消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吸收其合理内核,摒弃其不合理之处。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篇6
                                               

研究者单位:



在《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这个课题研究工作中我们做了大量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工作,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          课题的选题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学校工作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以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为载体,开展初中生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在课堂中渗透,在细节中体现,在活动中发展,在家校联动中巩固,切实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道德教育既是中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个人今后成长成材的必要保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没有及时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过于单一,学生在思想品德教育中表现不够积极,道德教育效果不尽理想。此外,家庭、社会也没有为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都是制约现阶段中小学生道德教育质量的因素。因此,必须要客观看待道德中小学教育现状,探究提升道德教育质量的可行性措施。



•          课题的选题意义



1.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的客观要求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社会阅历,对外界事物的辨识能力较弱。如果教师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法,提升思想品德课堂的兴趣性,给予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就可以使学生不断的实现自我提升和发展;反之,如果学生不能接受到正确的道德教育和价值教育,就容易受外界不良信息的诱惑,形成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价值观念,严重情况下还会走向违法犯罪道路。通过在思想 品德教育中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具备是非辨别能力和价值判断意识,提高对外界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这也是道德教育的目的所在。



2.是贯彻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的现实需要



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是教育基础,社会道德实践是关键。因此,新课程改革后,要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道德教育的社会实践方面,通过参加具体的社会活动,或是在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践行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例如,在学习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这一章节内容后,教师可以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尊重他人,并在下节课让同学们讲一件自己在生活、学习中尊重他人的事。通过这种实践性的课后作业,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能够让学生将所学道德教育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希望通过本课题《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既符合我校特点又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能够行之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思想品德学科相结合,使他们能够尽快的适应社会的需求。



•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生发展观理论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引导下,研究教育科学,讲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每一名学生个性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开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2.马克思人的发展的学说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的素质的发展和完善就是一个人类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改造的过程。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环节,通过这个中介,使人类个体从接受人类文化遗产发展到创造新文化,人的素质正是沿着这样的历史过程不断得到改造、提升和完善。将中华传统美德与中小学品德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类传承与弘扬的过程。



•          课题的研究目标



通过《初中语文新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学生打好传统的根基。



1.使学生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剔除各种不良文化的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成为21世纪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开拓者和建设者。



2.通过研究使教师明确的重要性,通过培训使教师在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中与中华传统美德结合的意识与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率,用多媒体突破时空限制,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堂的教学容量。



3.以“品德教学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内外衔接”为指导思想,初步形成“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品德课程教学策略及“品德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课堂教学模式。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使中小学校思想品德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



•          课题研究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不可能面面俱到,首先是“新课标视野下”的一种研究,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以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作统帅,抓住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从中小学生的特点出发,确定了研究的价值取向。



因此,我们立足教材,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以如何宣扬中小学思想品德教材所蕴涵的传统美德(诸如刚毅奋进、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精神,各族一家、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忧国忧民、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以及如何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和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作为研究重点,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设计好了相关的思想品德学习的活动方案,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制定了弘扬民族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课题研究的重点:



1.现代中小学生对本民族文化了解的现状调查分析;



2.中小学品德教材所蕴涵的本民族文化的挖掘与弘扬;



3.品味和积累祖国语言文字、解读民族文化典籍的策略研究;



4.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



5.在新课标下弘扬本民族文化的策略以及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6.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内涵,升华为做人的行为。



•          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新教材有关体现民族文化的内容进行挖掘、分析和归类;



3.实践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教学行为充实或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通过一系列课内外品德课程的实践活动(如勤学篇、励志篇等以及课本剧表演、观看有关展示民族文化的影视录象等)寻求新品德课程与弘扬民族文化之间联系的桥梁,研究一条适合新形势下中小学品德教学的途径。



4.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进行归纳、提炼,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能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各个课题组的负责组织小组成员从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教案、编写教学设计、制作课件、撰写教学反思、撰写教学论文、开展观察课并择优拍成视频、撰写研究成效、撰写研究子课题结题报告等方法研究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



•          课题研究的具体发展



设计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16年6月--2016年7月



主要组织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让全校教师知道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然后针对学科特点开展问卷调查并分析结果,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确定研究的主题,同时填报申请表,研究形成研究方案。



第二个阶段:2016年8月—2017年1月



进行课题研究中期小结,整理汇总研究产生的效果、产生的资料、讨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并讨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三个阶段:2017年2月—2017年8月



进行第三阶段的课题研究工作。



1.进行中期评估



2.布置下阶段工作



第四个阶段:2017年9月一一2017年10月



进行课题研究全面总结,形成研究的实践和理论成果,并上报总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结题。



八、课题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表了相关论文,对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意义、实施现状、存在的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完善措施与思路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录制了课堂教学视频音像、制作了微课课件以及教学课例,为以后的品德课程教学提供了经验借鉴。



从教育教学工作而言,开展本项目研究有力地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层次发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到了一条的新路子,完善了“科研兴校”工作体系,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参加教研教改的积极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学成绩更上一个台阶。



对教师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教学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充分意识到:教师要坚持先进的课改理念,要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教师要完成角色定位的转变,由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开发意识;教师要敢于创设标新立异的课型;教师要确立以情感沟通与心智互动为核心的教学交往。切切实实感受到教改带了带来的好处:课好上了,学生变聪明多了,成绩也上去了,自己的教学视野也开阔了,不再是个“教书匠了。



九、分析“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的意义



1.让全校教师初步认识到将传统中华优秀文化引进品德教学课堂的真正意义,提高了教师的自身素质,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2.丰富了我校教师的教学素材,让全校教师能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3.使我们学校的教学跟上了全国乃至世界的步伐。



4.增加了课堂趣味,从最大限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十、分析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的打算



当然,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本课题研究还没有彻底“深入人心”,部分老师认为这些试验研究仅仅是“做秀”,无益于成绩的提高,尤其是对中小学生没有什么帮助,甚至会影响中考,这种观点也得到一些家长和学生的认同,因而一些老师对课题研究存在抵触情绪;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存在误解,有些老师花了很多力气设计教学过程,只重视教学形式,而忽视了教学效果,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在加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下,试验研究中老师们基本都能做到或意识到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却重视不够甚至认为完全不必要;



所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将继续秉承创新精神,自觉地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努力克服课题研究中和其他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使教育教学改革结出累累硕果。



十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的问题和思考



经过课题研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1.有些申报小组不够重视,到要求结题时间没有完成预定的目标,或是完成极少,甚至有些申报成员并没有收集到任何资料,更没有自己制作课件和提交体会。



2.有些申报成员并有真正认识到这个课题的意义,而是出于应付,所以收集到的资料并没有什么价值,对教学不起任何作用。



3.有些课件和课例和收集到的资料没有体现这个课题的最初宗旨――有效性。



4.部分成员在媒体选择上比较随意,出现完全使用下载材料,不考虑自己的学生特点,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5.部分成员在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引进中小学品德课堂中后,没有及时反思课堂效果,或是反思和说明太过简单,失去说明和反思的意义。不能体现课题“研究”的目的。



所以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加大课题研究指导,让所有申报成员理解这个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同时要加大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和验收工作,让这个课题研究在我校产生更大效果,从而带动全市的课题工作的开展,推动我校我市的教育。



十二、分析“中华优秀传统美德教育与中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相融的研究与实践”下阶段研究设想



在总结以往的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不足,进一步开展课题研究。设计了两方面的设想:



1.初步确定2017年10月以后加强教师研究能力的培训,在现在研究的基础上拓展与中华传统美德与品德课程教学有关的多个子课题。多方面提高教师的与教学相关能力。



2.加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展力度,确实落实学生研究性学习工作。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篇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经济社会转型的新背景下,促使大学生不断汲取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养料,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会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将就如何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传统文化;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



一、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精神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务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凝聚功能及其追求和合统一的价值取向,正是我国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追求。更好地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对当今独立学院大学生有着极高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和浸润力,独立学院大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塑成教育应该充分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资源[1]。当前,各种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急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赋予其时代的新内容,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加强针对性、突出实效性[2],促使青年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人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加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一)在政治理论课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堂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的重要方式,要发挥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多下功夫。第一,根据学生需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开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必修课。可以设立“国学讲堂”“文化讲堂”“艺术讲堂”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华礼仪、传统技艺等讲座,经常性地举办传统文化名家论坛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系统全面的课程学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优雅的气质,塑造理想人格。第二,在课程内容和教材选取上,不仅要把最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内容选入教材,还应该注意所选内容应贴近现实,使教材内容与大学生息息相关,这就具有了说服力,不但可以增加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兴趣,更有利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第三,在课堂教学的方法上,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设计教育内容,应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将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把中国传统文化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的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提升教师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的水平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而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兴办学模式,目前的师资队伍水平较低,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必须要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从事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的师资队伍。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质。这就要求教师要热爱传统文化,努力学习传统文化,并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指导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有较高的道德素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注重人的道德修养。教师道德品行修养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传统文化教育能否有效开展。应当增强对教师的道德教化,通过种种渠道坚定他们的政治信仰,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促进他们进一步全面发展。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能够熟知并掌握理论知识,进而选择性地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将本民族优秀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中去。第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做到言传身教,传授中华民族文化的教师,其一言一行都应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准则为标尺,完善自身人格。教育工作者应当以身作则,树立好自身榜样并发挥其力量。这样不仅能够更加令人信服,为大学生效仿,亦使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具有显著效果。第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保持认真严谨的态度,主动积极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从受教育者所感兴趣和有接触的问题或信息切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运用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处理面临的难题,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修养与人格,使受教育者更加懂得明辨是非,分清社会中的美、丑、善、恶。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需要以谆谆教诲、由易及难的方式进行教育,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以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讲授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而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积极开展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成长的重要平台。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注意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即把课堂上学到的传统文化知识与思想政治理论融入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增进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获得对知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通过开展活动,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首先,社会实践的形式应该是种类多样而又充满趣味性,通过潜移默化地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例如,将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把传统文化教育渗入校园活动中,通过文艺活动、社会实践、交流研讨、为大学生推荐有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书籍,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竞赛活动、诗歌朗诵或美文写作比赛等途径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亲自参与、自我教育的作用,加深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验和认识。各类活动的设计都需要详尽的安排,需要与当下相适应,层层递进。其次,学校还可以让大学生在造访纪念馆、参观博物馆等,在亲身体验名胜古迹中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增强人文历史的厚重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平台,让大学生利用担任志愿者的机会,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切身感受中华优秀文化所给予他们的精神上的强大动力和支撑。



(四)积极使用新媒体,创新利用中华传统文化进



行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要求大学在传授中华民族文化时应当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教育方法,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同时,提高现代传播渠道的辐射面,使之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主要载体,高校借助传统与现代媒体传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即运用不同的传播手段给予学生关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之余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学校不仅需要维护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更需通过师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教学形式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传授,使传统文化在虚拟空间或是现实社会中都能得到有效地传播。第一,维护好校园网络环境,将不健康的负面资源从互联网中剔除,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良好的媒介平台,建设积极的大学网络文化,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推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第二,大学通过网络阵地传授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决定了其建设相应的“精品网站”的必要性。大学应借鉴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有益成果,设计风格迥异的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网站,把图像、视频、动画、文字等表现形式相融合,为大学生创造一个感受真实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从而置身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第三,“微博”这一社交平台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又一良好媒介,师生可以通过“微博”发表自己关于中华民族文化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给予迅速的回复。此外还可借助“微博”这一平台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的视频评比,设计彰显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网站和网页比赛,是大学生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剂催化剂,鼓励他们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



三、结语



在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精神,使传统文化教育通过教材建设和教学环节得到有效落实,是当前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结合时展要求,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凝练符合时展要求的积极元素,用丰富灵活的教育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并根据独立学院大学生生源构成和性格特点,建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媒体教育平台,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采用微博、微信等沟通传播手段,将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另外,还应以形式丰富的实践活动取代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让学生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活动,感受传统文化气息,激发学习兴趣。



作者:董捷 梁军 朱博韬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



[参考文献]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篇8
                                               

关键词:岭南文化;高职;思政课



在新时期的思政课程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传承民族精粹、弘扬民族精神,同时可借助优秀文化的力量,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熏陶和培养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优秀的岭南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佼佼者,将其地域优秀文化元素与新时期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深入挖掘岭南优秀文化精髓,充分发挥其促进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教学的作用,不仅可利用岭南优秀文化深厚的底蕴有效补充与完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也能借助思政课的载体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学生对文化的认知与传承,实现优秀文化与思政教育二者之间的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一、新时期岭南优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岭南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而新时期的岭南优秀文化不仅包含着富于开拓精神和精干的潮汕文化,也包含着以亲情为纽带注重人伦的客家文化。它既体现了强调传统文化的广府文化,也体现了兼容并包的深圳精神,更体现了港澳地区所特有的中西文化交汇[1]。因此,岭南优秀文化既具有兼容并包、求实创新、务求实际的精神特质,也带有敢为人先的精神与文化属性,这也让岭南地区经过历史的不断洗礼,逐渐发展为思想策源之所、文化发源之地,可以作为广东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中重要的内容。岭南优秀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从历史中汲取营养,又带有着鲜活的现代社会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影响作用。而地处于岭南地区的广东高职院校,可以凭借着自身丰富的人文资源和优秀的文化特质,不断将本土文化元素加入校本课程内容与教学中,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文化内涵,经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让他们能够接触具体的文化资源,震撼心灵,净化灵魂。通过结合课外实地参观、考察,使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2]。岭南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很多近代史上重大事件的发源地和对历史有着影响的伟人都与岭南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将岭南优秀文化运用于高职院校思政课,不仅能够使思政课内容在新时期更加鲜活,也能使思想政治学习更深入到学生心中,让学生通过实在可感的形象,提升思想境界。



二、岭南优秀文化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岭南优秀文化有助于发掘思政课教育资源。思政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只有青年一代成长为国家栋梁,国家才会繁荣富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才能最终实现[3]。因此,在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首先要确立培养青年一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一基础上,借助岭南优秀文化,从发端于岭南地区的中国近代革命思想,到孙中山等命先驱的艰苦革命实践,他们勇敢地追求真理和正义,甚至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充分体现了优秀文化对于青年一代成长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思政课日益重视,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岭南优秀文化资源发掘适合思政课教育教学需要的教育资源,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无疑是十分重要的。第二,岭南优秀文化有助于深入开展实践教学。随着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针的确定,也为思政课成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与标准。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近些年来,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始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表现为过多地进行理论层面的讲授,而不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4]。在教学方法上也普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为主,高职思政课教材往往侧重按照学科性来编写,这样可以体现其科学性,增强其说服力,但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这可能也让学生觉得枯燥,从而缺乏学习兴趣,这样就在无形中降低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在思政课中有机融入岭南优秀文化,可以借助具体的故事或者事件,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和理解思政教育知识,也能够通过真实历史事件让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洗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此外,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也可以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如视频和直播等网络传播手段,扩充思政课堂学习渠道,也可以在网上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传播和学习优秀文化,使思政课堂融入日常生活。第三,岭南优秀文化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新时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要改变思政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通过优化和创新教学方法,可让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另外,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程中融入岭南优秀文化,也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通过扩展学习形式,从传统文化中的诗歌、绘画、经典小说等渠道,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教学效率。此外,由于学生是在主动建构知识,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内在学习的动力。学生会主动地思考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如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再加上教师适当地引入文化资源等辅助教学内容,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和判断政治行为,大大提高学生对政治理论的理解,也使思政课堂更富有实际应用价值,从而整体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三、岭南优秀文化运用于高职院校思政课堂的路径



第一,在思政课程中渗透岭南优秀文化。课堂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一方面,在现有的高职院校思政课程内容基础上有机融入岭南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教师的精心筛选与设计,用优秀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和名人名言等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要支撑和佐证,从而能够提高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在形式融合的基础上也要做到课程体系与文化的内在融合,将优秀文化中的人生哲学与人生智慧透过文化故事和思政理论,整合成为有效培养学生意识形态导向的课程内容,这对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提升人文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教师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重要保障和基础,因此应当通过强化师资力量促进优秀文化与思政课的深度融合。比如,学校应当在优化思政课程体系时,要求思政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规范自己的语言与行为,从而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第二,利用网络资源推广岭南优秀文化。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也要注重通过各种渠道多元化地进行教学。比如,通过网络平台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将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由单一的课堂,拓展到学生学习的其他领域,延续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当前信息传播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学生能够方便熟练地使用微信、微博、直播平台获取咨询新闻查找到想要了解的信息。思政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将岭南优秀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程有机结合,渗透到学生日常关注的领域,运用多种多样的途径和方法,将思政宣传与学生关注的事物相联系;也可以在校园生活中通过学生自主创办的各种宣传阵地,及时有效地推广岭南优秀文化,宣传思政教育内容,甚至可以通过学校搭建平台的方式,组织学生亲临具有岭南优秀文化特质的场所,适当运用现场思政教学,以生动可感的资源,引导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内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比如,有的高职院校自行开发了网络慕课,又或者搭建具有丰富资源的学习平台,让学生们在课后可以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学习优秀文化和思政课内容。同时,也可以让思政课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建设共享的教学资源库和精品课程,从而真正让优秀文化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第三,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中实践岭南优秀文化。理论指导实践是培养青年一代树立正确实践观的重要内容,新时期进行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要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中实践优秀文化。特别是在平常的教学中,思政教师要将视野放在课堂以外,将社会中存在的热点新闻和典型现象,与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形式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能够在校园学习到思政课程内容,也能在社会实践中锻炼和培养自身的思想品质,又或者借助现有的岭南优秀文化资源,让学生在现实场域把握思政教育与文化的内涵,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另外,思政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地域经济服务的特点与需求,鼓励学生从实际出发,了解和认识社会现状,从而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5]。实践证明,只有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中实践优秀文化,才可能让学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实现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成果转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曾艳.谈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政课有机融合策略[J].才智,2019(30):36.



[2]张卓娅,程文.岭南优秀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性——以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8(7):123-124.



[3]廖玉婷.弘扬民族诗学精华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基于弘扬民族传统下的高职思政课堂教学改革[J].智库时代,2019(41):135-136.



[4].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 民族文化 传承 创新 拓展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43-02



语文科目属于民族优秀文化发扬和创新的一种重要教育手段,是对我国文化演变和发展描写最为具体而详尽的学科,其对文化的表型形式是华夏文化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明显的一种。民族优秀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丰富多彩的内容薪火相传,语文作为弘扬和创新文化最为常见的形式已然成为了我国现代教育难以替代的教学科目。如果想要中国文化和语言艺术得以持久的发展和创新,就必须赋予语文科目新的内涵和教育任务,进而使语言文化和传统文化继续被发扬光大。中专语文作为各级各类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同样担负着对即将走上职业岗位的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丰富其人文素养、引导其传承和突显出我国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独特魅力的重任。



1、在中专语文教学中进行民族优秀文化教育的意义



在人的成长和成熟过程中,所谓最至关重要的发育阶段非青春期莫属,中专语文的教学主体就恰好是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对他们来说,中专学习时期不单单是其文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时期,更重要的是其健康生理和心理的过渡期和完善期,是一个其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文化素养、强化知识结构、塑造鲜明个性和提高文化鉴赏力的过程。中专语文教师要在明确和认清此要点的基础上,抓住发展机遇,基于促进学生个体职业发展的视角,选用民族优秀的文化范例来指导和教育学生,规范学生的成长过程,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品格和思想的形成。中专学校应当强化其文化教育模式,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创新新的教学模式,以课程教学内容为载体,将民族优秀文化深深地植入学生的身心之中,引导学生确立民族文化意识、建立民族文化体系,使学生免受不良文化的侵扰和污染,继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民族优秀文化精神和思想的洗涤,这也恰恰切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的课程任务要求。中专语文教学作为技能学习和文化积累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其肩负的历史责任是十分巨大的,是其它科目所不能比拟的。因此,中专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学领悟能力、鉴赏能力,丰富其民族优秀文化和人类进步文化素养,必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文化教育策略



2.1注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文化积累



语文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过程,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教师首先要有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主动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最为关键的环节是要从教材的实质内容出发,找到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关注学生的文化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促进学生自主确立民族文化意识、建立民族文化体系,达到继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思想的培养目标。其次,语文学科的学习绝对不可以偏离文本内容,因为教材所选用的文章往往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精华,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即使是课改后新加入语文课本的文章,也是具有现代意义和当代特色的民族优秀文化篇章。语文教材的选择应当确保其当代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以及国际性与民族性的统一,而其中的内容不但可以使学生拓展文化视野,汲取各地优秀文化的精华,还能够使学生领悟和感受各种文化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和精神实质。基于以上观点,中专语文教材的文章选择应当先选取富有极高的精神意义和文化实质、能够重点提高学生精神文化和文学素养的篇章,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塑造独特的文化性格。中专语文教师作为旧文化和新文化的传播纽带,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掘语文魅力和展现教材中的经典内容与民族优秀文化精华,要根据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实施民族文化、革命历史和人文精神等多元化的素质教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学科优势,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学生领悟民族优秀文化真谛、感受民族优秀文化意义、体验民族优秀文化内涵,进而使学生浸润在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之中,实现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培养目标。



2.2在课外的阅读和实践中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和运用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传递民族文化知识,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语文教学中的文化元素与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有一个创新和优化的学习阶段。语文教师不应该过于强调学科成绩和就业竞争等问题,也不能只限定在语言文字解析和传播这一狭小的范围内,应当将民族优秀文化、现代优秀文化、历史优秀文化和种族优秀文化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强化学生对优秀文化的全面认识,并以此为基础不断地探索、发现和创新。民族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不断优化的过程,所以其文化的发展具有当代性和传统性两方面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带领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和实践,灵活、巧妙地运用语文知识领悟、认识、反思、创新语文知识和民族优秀文化。在课外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内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民族优秀文化的了解和掌握,例如通过课外古诗文鉴赏会、朗诵比赛、人文景观作品收集与展示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其正确的价值观、文化观和信念观的形成。教师还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有利的阅读条件,如组织学生在校内图书馆集中开展阅读活动、建立班级阅览角等方式,吸引学生阅读,提高其阅读兴趣。对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但能使学生对民族发展有一个充分的认识,而且还能在无形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理念,并通过反思和创新等学习方式将课本内容联系到课外实践当中去,有效地扩大了语文教学空间和文化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积累。



2.3努力营造学习民族优秀文化的人文校园



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但也为教育事业带来了无可避免的不良影响,例如,网络游戏、电子设备已经遍布了整个校园,不少学生沉溺其中,使其身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假如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下,学生没有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那么其今后的学习和健康成长必将受到严重影响。中专学生的文化学习过程应当是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园地的开设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当占领并坚守校园--这个第二课堂园地开展文化教育,精心绿化美化校园,合理布局并完善校园文化教育设施如图书馆、校园文化墙、宣传栏、文化传播中心等,开设课外舞蹈、音乐、绘画培训班等,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人文环境中随时随地、耳濡目染地接受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语文教师可采用形式多样、亲和力强的课外教学手段和方式,如组织学生在校园开展黑板报比赛、音乐与舞蹈演出、中国画绘画比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讲座、各地风土人情推介会、人文景观影视观摩、朗诵比赛等活动,去引导学生进行文化学习,使他们喜爱传统文化,崇尚民族精神。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和学习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更是文化传播和传承的有效途径,因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教育行为,必须渗透文化内容,才能体现教育的本质,达成育人的功能,职业教育亦是如此。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完成由单一学习者角色向综合职业者角色的转换,助其立业谋生,促其德、智、体、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中专语文教学作为职业教育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让学生掌握较扎实的、"够用,实用"的学科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又要渗透文化教育内容,如此才能使学生逐步成长为身心健康、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自主传承和创新民族优秀文化、人文素养较高的职业人,努力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飞速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宏杰.语文教学应该有深层次的追求[J].中学语文教与学,2013(8).

                                       
                                                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非遗;传承;发扬;高职院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编写中华文化幼儿读物,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创作系列绘本、童谣、儿歌、动画等。修订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等课程教材。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在全球化背景下,民间文化的传承基本采用的是心口相传、口耳相传、一对一甚至是家族传承的模式,难以进行大规模传承,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上亮起了“红灯”,濒临后继无人的窘况。如何保证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个性、包容差异,做到和而不同,如何避免文化传承同质化、单一化和重复雷同,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民间技艺传承后继乏人。据全国院校的相关调查显示,民间技艺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失,形势不容乐观。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研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问题,意义非常深远。我国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文化强国战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关于推进职业院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深入开展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活动,加快培养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为做大做强传统文化及其相关产业,需要动员整个社会力量,共同保护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模



式与传统教学方法改革研究传统技艺的传承是延续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动手能力强,可以通过“非遗进校园”系列课程建设,分批次聘请传承人进课堂教学,采用双师(教师+传承人)分段式教学模式,通过课堂民间技艺实操演示、开放式课堂、专题讲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教学联合展览、研讨会等,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保护与发展之道,全面开拓“广、深、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新思路。



二、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



美术资源和工艺智库、拓展职业教育优势资源研究以民间原生态文化信息的抢救、集聚、整理和研究为基础,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资源和工艺智库,转化为艺术学院教学课程设置与学术知识资源库,并将其渗透到艺术学院各个专业方向的课程中。充分发挥地缘优势,让传统与当代结合、本土与全球结合,形成职业学院教育特性,提升学院艺术职业教育的竞争力。



三、有效转化西南地区非物质



文化遗产传承技艺于职业教育与应用实践在学院教学与应用实践中逐步把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物思想和工艺特征、民间美术智慧应用于系列艺术作品创作与设计产品开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新的空间和思路,让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民间艺术。学院尝试邀请工艺美术大师、非遗传承人朱五一参与课堂教学,在教授学生传统漆器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漆器类文化创意产品。学生兴趣十分浓厚,在深刻了解了传统漆画的工艺步骤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既学习了传统文化,又结合所学知识,获得了市场的认可。学校要给予更多政策上的支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职院校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四、开辟校园活动中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职业院校可以实现文化传承与思想引领,除了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外,校园文化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传承和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必须优化育人环境,充分发挥校园艺术文化的育人功能。一是开展传统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艺术巡演、巡展、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关注传统文化,让学生在汲取艺术精髓的同时,感受文化的魅力。拉近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团学组织的积极作用,在繁荣校园文化艺术生活的同时,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学院手工社团可以引导社团成员了解和学习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习部分传统技艺,并制作成作品进行巡展和传播。总之,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方式,根据其具体内容,选择合理的传承方式。除此之外,还需要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进行再创造,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影视海报下载站

GMT+8, 2024-5-15 09:48 , Processed in 0.05654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