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海报下载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回复: 0

中国传统文化之当代价值

[复制链接]

5万

主题

5万

帖子

16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9959
发表于 2023-12-24 08:2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江华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国家传统文化的发展对民族的历史性和民族性有重要影响,更关系着国家社会文明的发展。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其对于现实的指导作用,对于弘扬传统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呢?顾冠华先生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在一些特定的自然环境、经济形势、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作用下形成和传承下来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文化的具有生命力的中国古代文化”。也有研究者认为,传统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在经过不断地产生和淘汰的过程后,得以积淀、保存、延续下来的具有重要价值和生命活力的文化。在我看来,传统文化主要是指世代相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典籍、宗教、艺术、科技、制度和思维方式等。它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等,其核心和灵魂是精神文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连接古代、现在和未来中国人的时间之流和生命之流,是中国人的精神生命”,也是中华民族香火永续的生命活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推动和指导几千年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内涵同样丰富多彩。



1.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对于自强不息做出明确表述的是《易经》。《象传》中则进一步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正是遵循了这种精神而奋斗了一生。他认为,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儒家的后继者对“自强”“有为”的学说做了进一步发挥。曾子提出“君子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的观点;孟子从人格修养、扩充到人性善的成分这一角度提出“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荀子则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



2.以民为本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坚持以民为本的精神。《尚书·夏书》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提出了影响中国几千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著名观点,成为历代开明统治者维护政治的座右铭。唐代开明君主李世民更是深谙民贵君轻之道,认定“君依于国,国依于民”,朱熹则认为“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这一系列重民思想,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思想的发展和演进,也呈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精神。



3.孝亲敬长,厚德载物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其最重要的根基,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孟子的“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思想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实质。国家同构的宗法制度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道德、倡孝亲敬长的根本原因。到了宋代,这种孝亲敬长的思想被进一步发展,形成“厚德载物”的思想,强调一个有道德的人,应以其宽厚仁慈的爱心来对待自己的同类,以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要以德治国,并且要求执政者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完善人格,“圣人”为最高的理想境界。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文化传承,既有客观必然性,又有主观能动性,就犹如“基因”的力量和积极的选择一样。因此,新时期我们应该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对于增强国家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以及推动对当代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1.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文化根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的大地上迅速传播,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民本主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思想和唯物主义实践观等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有着相互融通的契合点,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植根中国提供了优良的文化土壤。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其实是一个公正、平等的理想世界,这与中国“天下为公”的大同构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中国作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共产主义得以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为其所奠定的思想基础密不可分。其次,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其核心内容就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的、革命的爱民重民的学说。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提倡“民惟邦本”的思想,从而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更容易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再次,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阶级斗争思想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有的誓死保家卫国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斗争精神使得中国人民取得了历次革命的伟大胜利。而马克思主义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力图通过阶级斗争最大限度地去争取和维护广大群众的权益,这点与传统文化提倡的善于斗争思想不谋而合。



2.中国传统文化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文化资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的发展得益于优秀的民族文化环境。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其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和精神底蕴,它们贯穿于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各个方面。正是深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得以形成和发展。中国自古以来就讲“格物致知、诚意正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个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身、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对其内容进行了精炼的概括。从国家层面上,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上,是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从公民个人层面上,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资源。



3.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文化力支持



首先,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指导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所倡导的“无为而治”的理念——减少政府干预的理念,更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次,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是在吸收中国儒家文化的大同思想和方圆、规矩等精华思想的基础上,按照马克思所倡导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秩序精神——“人们对于人类一切公共生活的简单的基本规则,从必须遵守变成习惯于遵守”所造成的。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社会主义“以德治国”思想,是关于“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新的共产主义文化和社会道德”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是对中国儒家“为政以德”思想的升华。



中华文化润物无声,绽放光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精气神的支撑,我们不仅应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更应该使其与全世界全人类的文明进行交汇与碰撞。在如今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不能只守着自己的传统文化闭门造车,还应预见中国文化对世界未来的可能性贡献。唯有如此,蕴藏着丰富价值的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在人类新一轮的道德价值规范的重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影视海报下载站

GMT+8, 2024-5-15 09:39 , Processed in 0.04872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